亞洲最大恐龍化石將在這里亮相 提前探訪成都自然博物館
2022-06-15 09:24:06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亞洲最大恐龍化石將在這里亮相 提前探訪成都自然博物館(化石網整理)據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 圖片提供 成都市住建局):6月14日,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完成竣工驗收。成都自然博物館雖



亞洲最大恐龍化石將在這里亮相 提前探訪成都自然博物館
(化石網整理)據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 圖片提供 成都市住建局):6月14日,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完成竣工驗收。
成都自然博物館雖然尚未正式亮相,但成都的市民們不陌生。這里有“鎮館之寶”——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合川馬門溪龍”;有數以萬計的古生物化石、巖石、標本等等稀世展藏品;更有全新設計呈現的似雪山又似巖石的驚艷建筑外觀。
目前,成都自然博物館已布展完畢。整個項目建成了什么樣?有哪些寶藏館藏?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記者提前探訪,帶你一探究竟!
設計致敬蜀山
在成華大道上,成都自然博物館雖尚未開放,但已經是個地標般的存在。博物館的位置在成都理工大學西側,其前身,正是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據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自然博物館總建筑面積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建筑主體由六個單體組成,用山峰與巖石的形態致敬巍峨的蜀山。六個單體之間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蜿蜒盤旋極具蜀道意境。其中穿插的彎曲水流與倒影水池,更是盡顯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據介紹,成都自然博物館的建筑方案由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美國PCPA事務所提供,其設計理念融合了大量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
建筑師將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館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巖石的形態與蜿蜒參差的裂縫肌理表達出板塊的運動與地質的變遷,以此來致敬蜀山;行走蜀道棧道的體驗被帶入博物館的內部空間,用天橋和長廊象征蜿蜒盤旋的蜀道意境;游賞蜀水,建筑師將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館的室外園區,用彎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體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建筑外墻材料采用天然花崗石,外部紋理質感與石材的天然沉積特征相一致。”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石材表面有機地增加透光孔,在夜晚就好似點點繁星,象征天體和地質存在的演變。
“成都自然博物館是成都首座不規則形態公共建筑。”該負責人表示,博物館極具特色的建筑外形受到了市民的稱贊和關注,但也讓它成為當地施工難度最大的公共建筑。
例如,為營造蜀山嶙峋效果,項目采用雙層幕墻,外幕墻總面積達4.89萬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計有70余個,外幕墻支座6000余個……為此,項目團隊專門成立外幕墻攻關技術小組,并采用大量智慧建造技術,讓靜態圖紙最終“立”了起來,“活”了起來。從該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先后獲得中國鋼結構金獎、2020第三屆“優路杯”全國BIM技術大賽金獎等獎項。
館里真“有礦”
走進博物館的大門,里面的空間開闊。據項目承建方中鐵建工集團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展廳面積共17005平方米,共設6大主題展廳,包括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龍行川渝廳、探秘恐龍廳、生命探源廳、繽紛生命廳,同時配設臨時展廳,4D影院、學術報告廳等。
博物館的一層主要是地質環境廳和礦產資源廳的所在。邁步進入地質環境廳,最吸睛的是一個巨大的、緩慢旋轉的“地球”,在深藍色的夜空背景下,地球上的紋理分毫畢現。頂層用微型燈組成的“星空”時不時有流星劃過,照亮了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整個太陽系被高仿真還原,帶光環的土星、赤紅色的火星、體積最大的木星……
據介紹,地質環境廳的展示面積約962平方米,層高7米。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豐富的地學旅游資源、四川易發的地質災害類型……地質環境廳使用了許多立體模型、彩色圖解甚至沙盤分別對地球的結構、內部圈層、四川地區的地質結構和生態系統等進行詳細解說,在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中,觀眾可清晰窺見地球的奧秘。
與地質環境廳毗鄰的礦產資源廳則用五個單元向觀眾展示了礦產、礦物、寶玉石等自然資源的種類和特征。展廳中,顏色和形狀各異的礦石在燈光下閃爍著史前神秘的光澤,
礦產資源廳還配備了礦產世界流水屏互動系統,只要在觸摸屏“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水氣礦產”的選項中輕輕一點,該種類的礦物圖片就如同瀑布般從觀眾面前的屏幕中“流”下;釉O備的配置,為觀眾了解地球資源、學習地理知識提供了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新型方式。
館里有恐龍“出沒”
“龍行川渝廳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是‘鎮館之寶’,它的整體搭建需要20多個工人耗費大半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走上博物館二樓,項目的工作人員自豪地介紹這個長達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的“大家伙”。
抬頭望向這具巍峨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它長長的脖頸仿佛快要觸及天花板。這也是馬門溪龍的特點之一,作為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馬門溪龍以其非常長的脖子而聞名,而其幾乎占身體總長度的一半。
圍繞著“C位”的馬門溪龍化石,廳內還依照時間順序分別展出四川盆地的早侏羅世、中侏羅世的恐龍生態群落。何氏通安龍、劍龍、鴻鶴鹽都龍、開江巴蜀龍……鋼架支撐起的恐龍骨架惟妙惟肖,高低錯落、富有層次,在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還原壁畫的映襯下,它們仿佛真的即將長出血肉,以威猛的姿態撲來。
除了四川盆地出土的恐龍化石,博物館二樓的恐龍探秘廳還展出了來自全球的恐龍化石,并通過骨架呈現、局部骨骼、模型、模擬場景、互動等方式試圖向觀眾還原恐龍生前的形態和模樣。
廳內展臺的整體設計為抽象的幾何形山體造型,充分利用了空間與光影,將巨型祿豐龍、許氏祿豐龍、巨型永川龍、霸王龍的勇猛身姿完美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恐龍探秘廳的展廳中間還有一個神秘的“玻璃池”,其中一顆顆呈橢圓狀的灰色“石頭”就是千萬年前孕育恐龍的“溫室”——恐龍蛋;而在另一旁的展柜里,一具幼小的恐龍骨骼化石伏在一堆泥土上,“這只恐龍剛剛破殼就被淤泥埋住了”,項目工作人員介紹,這具恐龍化石形成的偶然性才讓我們得以窺見恐龍誕生時的神奇景象。
此外,博物館的第三層還設立了生命探源展廳和繽紛生命展廳。
相關報道:竣工!亞洲最大恐龍化石將在這里亮相
(化石網整理)據四川觀察:記者從成都市住建局獲悉,備受關注的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于6月14日竣工驗收,目前館內已布展完畢。有哪些寶藏館藏將驚喜亮相?記者提前進行了探訪。
亮點頻出 “高仿”太陽系最吸睛
邁步進入位于博物館一層的“地質環境廳”,最最吸睛的是一個巨大的、緩慢旋轉的“地球”,在深藍色的夜空背景下,地球上的紋理分毫畢現。頂層用微型燈組成的“星空”時不時有流星劃過,照亮了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整個太陽系被高仿真還原,帶光環的土星、赤紅色的火星、體積最大的木星……據場館負責人介紹,這一場景是成都自然博物館一樓最大的亮點之一。
而高7層、面積約962平方米的地質環境廳,使用了許多立體模型、彩色圖解甚至沙盤分別對地球的結構、內部圈層、四川地區的地質結構和生態系統等進行詳細解說,在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中,觀眾可清晰窺見地球的奧秘。
恐龍“出沒” 個頭兒亞洲第一大
“‘龍行川渝廳’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是我們成都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的整體搭建需要20多個工人耗費大半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走上博物館二樓,項目的工作人員自豪地對這個長達24米的、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的“大家伙”進行著介紹。
抬頭望向這具巍峨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它長長的脖頸仿佛快要觸及天花板。這也是馬門溪龍的特點之一,作為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馬門溪龍以其非常長的脖子而聞名,而其幾乎占身體總長度的一半。
除了四川盆地出土的恐龍化石,博物館二樓的“恐龍探秘廳”還展出了來自全球的恐龍化石,并通過骨架呈現、局部骨骼、模型、模擬場景、互動等方式試圖向觀眾還原恐龍生前的形態和模樣。
值得注意的是,在“恐龍探秘廳”的展廳中間還有一個神秘的“玻璃池”,其中一顆顆呈橢圓狀的灰色“石頭”就是千萬年前孕育恐龍的“溫室”——恐龍蛋;而在另一旁的展柜里,一具幼小的恐龍骨骼化石伏在一堆泥土上,“這只恐龍剛剛破殼就被淤泥埋住了”,項目工作人員介紹,這具恐龍化石形成的偶然性才讓我們得以窺見恐龍誕生時的神奇景象。
“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與成都理工大學共同策劃、籌備、建設的一個文化地標項目。”成都市住建局公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的建成將填補西南地區綜合類自然博物館的空白,為市民提供一個充滿趣味性、探索性、實踐性與觀賞性的公共文化空間。今天竣工驗收后,場館正式開放也將提上日程。
上一篇:香港科學館將于7月8日起舉行大型恐龍展覽“八大·尋龍記”
下一篇:成都自然博物館的“智慧黑科技”:觀眾與古生物“互動”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