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熊貓的偽拇指將大熊貓吃竹子的歷史追溯到600萬年前
2022-07-02 13:25:46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云南昭通水塘壩始熊貓生態復原(Mauricio Antón繪);右側個體顯示偽拇指抓握功能,左側個體顯示步行姿態大熊貓(A, C)和始熊貓(B, D)偽拇指的解剖結構大熊貓(B, D, E)與原始熊類(A)和人類(

云南昭通水塘壩始熊貓生態復原(Mauricio Antón繪);右側個體顯示偽拇指抓握功能,左側個體顯示步行姿態

大熊貓(A, C)和始熊貓(B, D)偽拇指的解剖結構

大熊貓(B, D, E)與原始熊類(A)和人類(C)手部的對比

大熊貓抓握和咀嚼竹子(Sharon Fisher攝)

熊貓家族偽拇指和臼齒與食竹習性的演化關系
(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屬于食肉目的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與其同門兄弟不同,它有許多“絕技”,使其能夠適應于專門吃竹子的生活。在這些絕技中,大熊貓額外的“拇指”可以說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除了大多數哺乳動物前肢上正常的五個手指外,大熊貓還有一個強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橈側籽骨,充當第六個手指,形成可以對握的“拇指”來抓住竹子。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及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曉鳴、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吉學平與同行合作,在國際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始熊貓(Ailurarctos)第六指,即“偽拇指”演化的論文。始熊貓關鍵的偽拇指和臼齒化石,來自于2015年鄧濤、吉學平領導的古脊椎所、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聯合組織的水塘壩晚中新世遺址科學發掘。研究結果顯示,始熊貓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橈側籽骨,已經形成對握的“拇指”功能。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來,熊貓的“拇指”沒有進一步增大,因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時還必須兼顧蹠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分擔體重的限制可能是熊貓的偽拇指從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這種簡陋的“拇指”表明,大熊貓專門吃竹子的習性至少在距今700~600萬年前就起源了。
大熊貓的偽拇指很早就吸引了博物學家的注意。近幾十年來,得益于著名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Steven J. Gould)的熱情推介,大熊貓獲得對握的拇指狀結構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進化適應例證,他強調了這種獨特的解剖結構與同樣獨特的吃竹子習性之間的獨特聯系。大熊貓是熊科中一個高度特化的成員,它已經演變成一種專注的植食性動物。
盡管大熊貓的偽拇指非常有名,但它只是一個相當簡陋的小而扁的結構,曾讓早期的解剖學家迷惑不解。要搞清楚偽拇指的來龍去脈,化石是最重要的證據,但之前的最早記錄僅發現于貴州雙河洞約10.2~4.9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沉積物中。如果抓握竹子是這一特征的主要功能,由于哺乳動物的籽骨在發育中很容易伸長,那為什么大熊貓沒有演化出一個更細長的橈側籽骨,一種更像真正的對握型拇指的籽骨,以便更有效地抓握竹子?之前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因為在早于晚更新世的始熊貓-大熊貓譜系中缺乏相關的化石證據。
該項成果發布了云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水塘壩地點的新發現,依據始熊貓已知最早的增大的橈側籽骨,其偽拇指顯示出中間形態,首次記錄了熊貓向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時間和步驟。在食肉動物中,熊科動物的臼齒最為復雜,因為它們還要咀嚼大量非肉類食物。而在熊科動物中,熊貓的牙齒模式最為精細,褶皺出許多非常明顯的齒尖,在強健的下頜骨和顳下頜關節協助下,有利于嚼碎堅硬的竹子。始熊貓的牙齒形態已經達到了現代大熊貓的復雜程度,甚至更復雜。始熊貓是否已經開始吃竹子?能幫助抓握竹竿的偽拇指是另一個關鍵證據。
人類及其靈長類近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演化出能與其他手指對握的拇指來進行精確的抓握,這不僅需要關節的靈活性,還需要屈肌和伸肌的復雜相互作用。大熊貓的抓握與人類的抓握有根本不同,其橈側籽骨通過固定關節與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了一個功能復合體,與其他掌骨聯動,而不能夠像人類拇指那樣獨立于其他手指運動。這種被動的抓握系統遠不如人類的主動抓握系統有效,但它足夠為大熊貓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能力。此外,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即使橈側籽骨最初僅略微增大,也能形成簡單但有用的抓握功能,適度防止竹子從手指上滑落。
現生大熊貓的橈側籽骨在靠近末端處有一個急劇內彎的鉤,其功能是靠單一骨骼形成的抓鉗。與人類具有兩個指節的拇指形成對比的是,人類拇指的末端一節可以彎曲以便于抓握。始熊貓的橈側籽骨缺乏末端的彎鉤,表明進化過程分為兩步:偽拇指最初簡單伸長,后來出現更精細的末端彎鉤,同時伴隨著末端的輕微縮短。無論是絕對長度還是相對長度,始熊貓的偽拇指都超過其現生后代,只是缺乏大熊貓的末端彎鉤。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更長的手指肯定會增強抓握竹竿的能力,那為什么熊貓的偽拇指沒有進一步拉長呢?
研究認為,橈側籽骨沒有進一步延伸,是偽拇指兼顧抓握竹竿和承擔體重之間的功能調和。與犬科、貓科和鬣狗等奔跑型食肉動物的趾行式不同,肥胖的熊科動物都是蹠行式,即走路時以前、后腳掌接觸地面。強烈伸長的橈側籽骨更有利于抓握竹子,但不可避免地與長距離行走產生沖突,從而損害偽拇指的雙重功能——內表面用于抓取和外表面用于承重。任何橈側籽骨的進一步增大都會導致更顯著地突出于掌面,從而對行走產生干擾,通俗地說,就是會硌腳。因此,現生大熊貓通過偽拇指末端向內急劇彎曲成鉤狀和外側變平來均衡功能間的相互沖突。在現存的熊科動物中,只有大熊貓有一個大的肉質墊來緩沖橈側籽骨,表明這種骨骼的承重功能很重要。
由于棲息地中竹子非常豐富,因而大熊貓不需要每天長途跋涉去尋找食物,吃得多、吃得快是更重要的事。熊貓用牙齒撕裂竹竿時,緊緊抓住竹竿可能是偽拇指最有用的功能。竹竿非常堅硬,尤其是冬季完全變為木質時,需要熊貓的雙手有相當大的握力來扭轉和拉拽,以便與下巴配合進行有力的啃咬和撕裂。因此,抓緊竹竿比一把抓住更多的竹子對熊貓來說更重要,所以對偽拇指的長度沒有太強的要求。
熊貓簡陋的偽拇指很難用于采集熊科通常的雜食原料,如種子、堅果、漿果,甚至矮草等,這表明增大的橈側籽骨的唯一取食目標就是竹子,偽拇指是熊貓譜系中有效采集竹子的關鍵適應。盡管其消化系統似乎效率低下,但大熊貓大吃海吃的策略使其能夠成功地擴展到華南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并成為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重要成員。在中國的竹林深處,大熊貓安靜地吃它的竹子,過著與世隔絕、獨來獨往的生活,遠離其食肉類親戚們在食物鏈中的主導地位。
熊貓從廣泛的雜食性過渡到一心一意吃竹子,按理說需要在解剖學、生理學以及遺傳學基礎上進行多重改變。然而,即使經過至少600萬年專注于吃竹子的歷史,這些轉變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取食技能上,而大熊貓的消化系統仍然是食肉動物的配置。中新世晚期以后,熊貓家族的偽拇指沒有進一步伸長的事實表明,它們已獲得足夠的抓握力來對付竹子。也就是說,足夠抓緊一根竹竿或一把竹子,同時還要撐著肥胖的身體行走,偽拇指不長不短正合適。
此項研究得到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和昭通市政府資助。 (原標題:最早的偽拇指將熊貓食竹的歷史追溯到600萬年前)
相關報道:“第六指”化石證實大熊貓吃竹子已有600萬年歷史
(化石網整理)據新華社昆明7月2日電(記者 岳冉冉):中美科學家通過研究早期大熊貓的“第六指”化石發現,大熊貓偏愛吃竹子的歷史至少已有600萬年。該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報告》上。
與其他哺乳動物前肢有五根手指不同,大熊貓還有“第六指”,那就是在其手掌前端的一個增大的手腕部骨骼——“橈側籽骨”。它就像一根多出來的“拇指”,讓大熊貓的手掌得以形成對握、抓住竹子。
通過對云南昭通盆地水塘壩大熊貓祖先——“始熊貓”化石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600萬至700萬年前的始熊貓已具有“第六指”,而一直到現代,大熊貓的“第六指”并沒有進一步增大。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介紹,大熊貓是熊科中的特殊成員,已演變成一種專注的植食性動物。它們用牙齒撕裂竹竿時,緊緊抓住竹竿是“第六指”最主要的功能。
研究成果顯示:大熊貓的“第六指”不像人類拇指能獨立運動,它通過固定關節,與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復合體,再與其他掌骨聯動。雖然是被動抓握,但已足夠為大熊貓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力。
“大熊貓并沒有演化出一個更長的橈側籽骨,而是始終保留著小而扁的簡陋結構,就像專門為抓握竹子設計,以防止竹子從手中滑落。”吉學平說。
專家表示,增大的橈側籽骨是大熊貓對吃竹子的適應性進化。而“第六指”之所以沒有進一步伸長,是為兼顧抓握竹竿和承擔體重的功能,避免過大的橈側籽骨對行走造成干擾。“因此‘第六指’進化得不長不短,正合適。”吉學平說。
該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共同完成。
相關報道:600萬年前大熊貓就開始吃竹子了
(化石網整理)據《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大熊貓本來是一種兇猛的食肉動物,什么時候變成了酷愛竹子的萌寶?古生物學家們研究了始熊貓的第六指,即“偽拇指”,結果顯示,大熊貓專門吃竹子的習性至少在距今700萬~600萬年前就開始了。
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員及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曉鳴、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吉學平等合作完成,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大熊貓為了能吃竹子,演化出了很多“獨門絕技”,偽拇指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大多數哺乳動物前肢上正常的五個手指外,大熊貓還有一個強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橈側籽骨,充當第六個手指,形成可以對握的“拇指”來抓住竹子。研究表明,熊貓簡陋的偽拇指很難用于采集熊科通常的雜食原料,如種子、堅果、漿果,甚至矮草等,這表明增大的橈側籽骨的唯一取食目標就是竹子,偽拇指是熊貓譜系中有效采集竹子的關鍵適應。
那么,偽拇指是什么時候演化出來的呢?
2015年,鄧濤、吉學平等在水塘壩晚中新世遺址中發現了關鍵的始熊貓偽拇指和臼齒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始熊貓偽拇指化石。
古生物學家們結合之前的研究認為,這一偽拇指是大熊貓偽拇指演化的中間形態——此時的始熊貓已具有增大的橈側籽骨,并形成了對握的“拇指”功能。對臼齒化石的研究表明,始熊貓的牙齒形態已經達到了現代大熊貓的復雜程度,甚至更復雜。結合二者,古生物學家們認為,始熊貓已經開始吃竹子了——這種簡陋的“拇指”表明,距今700萬~600萬年前,大熊貓專門吃竹子的習性就起源了。
但是,始熊貓的偽拇指比現生大熊貓的偽拇指要長,而且末端沒有出現現生大熊貓那樣精細的彎鉤。那么,為什么自中新世晚期以來,大熊貓的偽拇指沒有進一步增大呢?古生物學家們分析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大熊貓棲息地中竹子非常豐富,可以說唾手可得。因此,大熊貓的偽拇指只需要比較大的握力來扭轉和拉拽一根或幾根竹子即可,并不需要太長以抓握更多數量的竹子。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兼顧走路時的承重功能。肥胖的熊科動物都是蹠行式走路,即走路時以前、后腳掌接觸地面。強烈伸長的橈側籽骨會突出于掌面,從而對行走產生干擾,通俗地說,就是會硌腳。鄧濤說:“分擔體重的限制可能是熊貓的偽拇指從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
相關報道:始熊貓“第六指”化石,將熊貓食竹歷史追溯到600萬年前
(化石網整理)據新京報(記者 張璐):此前確認的熊貓食竹的歷史距今只有10萬年。今天(7月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科研人員通過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的偽拇指和臼齒化石,將熊貓食竹的歷史追溯到600萬年前。
偽拇指和臼齒化石,揭秘熊貓食竹時間
大熊貓有許多“絕技”,使其能夠適應于專門吃竹子的生活。在這些“絕技”中,大熊貓額外的“拇指”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除了大多數哺乳動物前肢上正常的五個手指外,大熊貓還有一個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橈側籽骨,充當第六個手指,形成可以對握的“拇指”來抓住竹子。
大熊貓的偽拇指很早就吸引了博物學家的注意。近幾十年來,得益于著名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Steven J. Gould)的推介,大熊貓獲得對握的拇指狀結構已成為一個著名的進化適應例證,他強調,這種獨特的結構與獨特的吃竹子習性之間存在對應聯系。大熊貓是熊科中一個高度特化的成員,它已經演變成一種專注的植食性動物。
盡管大熊貓的偽拇指非常有名,但它只是一個相當簡陋的小而扁的結構,曾讓早期的解剖學家迷惑不解。要搞清楚偽拇指的來龍去脈,化石是最重要的證據,但之前的最早記錄僅發現于貴州雙河洞約10.2萬年-4.9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沉積物中。
哺乳動物的籽骨在發育中很容易伸長,為什么大熊貓沒有演化出一個更細長的橈側籽骨,以便更有效地抓握竹子?之前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因為在早于晚更新世的始熊貓-大熊貓譜系中缺乏相關的化石證據。
始熊貓已知生活在距今800萬年-600萬年前。此次研究的始熊貓的偽拇指和臼齒化石,來自201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聯合組織的水塘壩晚中新世遺址科學發掘。新發現首次記錄了熊貓從雜食性向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時間和步驟。
熊貓的偽拇指為何沒有進一步演化變長?
據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介紹,在食肉動物中,熊科動物的臼齒最為復雜,因為它們還要咀嚼大量非肉類食物。而在熊科動物中,熊貓的牙齒模式最為精細,牙冠上有密集的齒尖,在強健的下頜骨和顳下頜關節協助下,有利于嚼碎堅硬的竹子。始熊貓的牙齒形態已經達到了現代大熊貓的復雜程度,甚至更復雜。始熊貓是否已經開始吃竹子了?能幫助抓握竹竿的偽拇指是另一個關鍵證據。
人類及其靈長類近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演化出能與其他手指對握的拇指來進行精確的抓握,這不僅需要關節的靈活性,還需要屈肌和伸肌的復雜相互作用。大熊貓的抓握與人類的抓握有根本不同,其橈側籽骨通過固定關節與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了一個功能復合體,與其他掌骨聯動,而不能夠像人類拇指那樣獨立于其他手指運動。
這種被動的抓握系統遠不如人類的主動抓握系統有效,但它足夠為大熊貓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能力。此外,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即使橈側籽骨最初僅略微增大,但也能形成簡單但有用的抓握功能,適度防止竹子從手指上滑落。
為什么熊貓的偽拇指沒有進一步演化?研究認為,橈側籽骨沒有進一步延伸,是為了兼顧抓握竹竿和承擔體重兩種功能。與犬科、貓科和鬣狗等奔跑型食肉動物的趾行式不同,肥胖的熊科動物都是蹠行式,即走路時以前、后腳掌接觸地面。進一步伸長的橈側籽骨更有利于抓握竹子,但不可避免地與長距離行走產生沖突。橈側籽骨的進一步增大會更顯著地突出于掌面,從而對行走產生干擾,通俗地說,就是會硌腳。
因此,現生大熊貓通過偽拇指末端向內急劇彎曲成鉤狀和外側變平,來均衡功能間的相互沖突。在現存的熊科動物中,只有大熊貓有一個大的肉質墊來緩沖橈側籽骨,表明這種骨骼的承重功能很重要。
除了抓握竹子,偽拇指還有走路承重功能
由于棲息地中竹子非常豐富,大熊貓不需要每天長途跋涉去尋找食物,吃得多、吃得快是更重要的事。
熊貓用牙齒撕裂竹竿時,緊緊抓住竹竿可能是偽拇指最有用的功能。竹竿非常堅硬,尤其是冬季完全變為木質時,需要熊貓的雙手有相當大的握力來扭轉和拉拽,以便與下巴配合進行有力的啃咬和撕裂。因此,抓緊竹竿比一把抓住更多的竹子對熊貓來說更重要,所以對偽拇指的長度沒有太強的要求。
熊貓簡陋的偽拇指很難用于采集熊科通常的雜食原料,如種子、堅果、漿果,甚至矮草等。這表明,增大的橈側籽骨唯一取食目標就是竹子,偽拇指是熊貓譜系中有效采集竹子的關鍵適應。
研究結果顯示,始熊貓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橈側籽骨,已經形成對握的“拇指”功能。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來,熊貓的“拇指”沒有進一步增大,因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時還必須兼顧蹠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廢任何一方。承重的限制可能是熊貓的偽拇指從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這種簡陋的“拇指”表明,大熊貓專門吃竹子的習性至少在距今700萬年-600萬年前就起源了。“距今800萬年-700萬年間的始熊貓尚未發現偽拇指化石,因此不知道那時是否已經取食竹子,只是從牙齒的結構上看,它已經適應以植物為食。”科研人員說。
相關報道:為吃一口竹生出偽拇指 化石提示大熊貓600萬年前就好這口
(化石網整理)據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記者卜葉):為了吃到一口鮮美的竹子,大熊貓一早練就了獨門絕技。在這些絕技中,額外的“拇指”可以說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
“除了大多數哺乳動物前肢上正常的五個手指外,大熊貓還有一個強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橈側籽骨,充當第六個手指,形成可以對握的“拇指”來抓住竹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員鄧濤說。
近日,古脊椎所及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曉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與鄧濤等,在國際刊物《科學報告》發表了始熊貓第六指,即“偽拇指”演化的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始熊貓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橈側籽骨,已經形成對握的“拇指”功能。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來,熊貓的“拇指”沒有進一步增大,因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時還必須兼顧蹠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分擔體重的限制可能是熊貓的偽拇指從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這種簡陋的“拇指”表明,大熊貓專門吃竹子的習性至少在距今700~600萬年前就起源了。
帶彎鉤的偽拇指更方便抓握
盡管大熊貓的偽拇指非常有名,但它只是一個相當簡陋的小而扁的結構,曾讓早期的解剖學家迷惑不解。要搞清楚偽拇指的來龍去脈,化石是最重要的證據。
此次,始熊貓關鍵的偽拇指和臼齒化石,來自2015年古脊椎所、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聯合組織的水塘壩晚中新世遺址科學發掘。
現生大熊貓的橈側籽骨在靠近末端處有一個急劇內彎的鉤,其功能是靠單一骨骼形成的抓鉗。與人類具有兩個指節的拇指形成對比的是,人類拇指的末端一節可以彎曲以便于抓握。始熊貓的橈側籽骨缺乏末端的彎鉤,表明進化過程分為兩步:偽拇指最初簡單伸長,后來出現更精細的末端彎鉤,同時伴隨著末端的輕微縮短。無論是絕對長度還是相對長度,始熊貓的偽拇指都超過其現生后代,只是缺乏大熊貓的末端彎鉤。
不長不短的偽拇指不硌腳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更長的手指肯定會增強抓握竹竿的能力,那為什么熊貓的偽拇指沒有進一步拉長呢?
研究認為,橈側籽骨沒有進一步延伸,是偽拇指兼顧抓握竹竿和承擔體重之間的功能調和。與犬科、貓科和鬣狗等奔跑型食肉動物的趾行式不同,肥胖的熊科動物都是蹠行式,即走路時以前、后腳掌接觸地面。強烈伸長的橈側籽骨更有利于抓握竹子,但不可避免地與長距離行走產生沖突,從而損害偽拇指的雙重功能——內表面用于抓取和外表面用于承重。任何橈側籽骨的進一步增大都會導致更顯著地突出于掌面,從而對行走產生干擾,通俗地說,就是會“硌腳”。
因此,現生大熊貓通過偽拇指末端向內急劇彎曲成鉤狀和外側變平來均衡功能間的相互沖突。在現存的熊科動物中,只有大熊貓有一個大的肉質墊來緩沖橈側籽骨,表明這種骨骼的承重功能很重要。
由于棲息地中竹子非常豐富,因而大熊貓不需要每天長途跋涉去尋找食物,吃得多、吃得快是更重要的事。熊貓用牙齒撕裂竹竿時,緊緊抓住竹竿可能是偽拇指最有用的功能。竹竿非常堅硬,尤其是冬季完全變為木質時,需要熊貓的雙手有相當大的握力來扭轉和拉拽,以便與下巴配合進行有力的啃咬和撕裂。因此,抓緊竹竿比一把抓住更多的竹子對熊貓來說更重要,所以對偽拇指的長度沒有太強的要求。
熊貓簡陋的偽拇指很難用于采集熊科通常的雜食原料,如種子、堅果、漿果,甚至矮草等,這表明增大的橈側籽骨的唯一取食目標就是竹子,偽拇指是熊貓譜系中有效采集竹子的關鍵適應。盡管其消化系統似乎效率低下,但大熊貓大吃海吃的策略使其能夠成功地擴展到華南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并成為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重要成員。在中國的竹林深處,大熊貓安靜地吃它的竹子,過著與世隔絕、獨來獨往的生活,遠離其食肉類親戚們在食物鏈中的主導地位。
也就是說,中新世晚期以后,熊貓家族的偽拇指沒有進一步伸長的事實表明,它們已獲得足夠的抓握力來對付竹子。足夠抓緊一根竹竿或一把竹子,同時還要撐著肥胖的身體行走,偽拇指不長不短正合適。
相關熱詞搜索:大熊貓
上一篇:與“機會主義”后代大不相同 遠古羅訥河陷阱幽靈蛸捕獵積極主動
下一篇:兩億年前“火山冬天”導致生物大滅絕 恐龍卻趁機崛起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