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歷經幾十萬年進化 生育后代仍然如此困難?
2022-07-07 13:51:41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為何人類歷經幾十萬年進化 生育后代仍然如此困難?(Credit: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報(徐銳):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體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人類胚胎會早亡。這

為何人類歷經幾十萬年進化 生育后代仍然如此困難?(Credit: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報(徐銳):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體”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人類胚胎會早亡。
這項近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研究解釋了為什么魚類胚胎生存良好,而人類胚胎往往無法存活。該研究對不孕不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的研究發現,大約一半的受精卵在人們知曉懷孕之前就死亡了。更為不幸的是,即使受精卵存活,一些被確認懷孕的人在幾周后也會自然流產,且頗為常見。
為此,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主任Laurence Hurst希望通過研究找到人類歷經幾十萬年進化,生育后代仍然如此困難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導致胚胎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染色體數目錯誤。通常情況下,受精卵應該有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來自母親的卵子,另外23條來自父親的精子。
“但很多胚胎的染色體數目不對,通常是45或47條,因此幾乎所有胚胎在子宮內就死亡了。即使是唐氏綜合征這樣的21號染色體有3個拷貝的病例,大約80%的胚胎也都無法順利活到足月。”Hurst說。
那么,為什么多獲得或丟失一條染色體是如此常見且致命呢?Hurst總結了數條線索。
第一,胚胎染色體數目錯誤,通常是由于產生卵子時發生了錯誤,而非精子有問題。事實上,超70%的卵子染色體數目存在錯誤。
第二,錯誤通常出現在產生卵子兩個步驟中的第一步。這一步很容易受到突變的干擾,例如突變可以“自私”地潛入50%以上的卵子中,破壞配偶染色體。這一現象已在小鼠身上得到驗證,科學家懷疑人類也存在這種現象,且與染色體丟失或增加有關。
Hurst注意到,在哺乳動物中,一種“自私突變”試圖做到這一點,盡管往往以失敗告終,但會導致卵子多出或丟失一條染色體。然而,由于胎兒在母體子宮中被喂養發育,所以早期扼殺那些從缺陷卵子發育而來的胚胎,比起足月降生在進化上是有益的——這種選擇意味著存活下來的后代表現得比平均水平更好。
“產生卵子的第一步很奇怪。一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卵子,另一條被破壞。但是,如果其中的染色體‘知道’自己將被破壞的命運,它就沒什么可害怕的了。”Hurst說,分子證據表明,當一些染色體檢測到它們將在第一步中被破壞時,就會改變自身行為以防止被破壞,這可能導致染色體丟失或增加,以及胚胎死亡。
“‘自私染色體’通常會出現在胚胎的‘兄弟姐妹’中。”Hurst說,因為胚胎死亡對母體的其他后代有利,所以這種殺死胚胎的突變是有益的。
但是在魚類和兩棲類等動物身上沒有上述問題。
“在2000多個魚類胚胎中,沒有發現一個來自母親的染色體錯誤。”Hurst說,鳥類中發生上述錯誤的概率也很低,約為哺乳動物的1/25,這是因為雛鳥間的競爭在孵化后,而非孵化前。
相比之下,染色體丟失或增加對于每一種哺乳動物來說都是個問題。
“在子宮里喂養后代是一種不利的做法。如果他們早死,幸存者則會受益。這使哺乳動物很容易受到突變的影響。”Hurst說。
在Hurst看來人類確實特別脆弱。在小鼠中,胚胎死亡為同窩中的幸存者提供了資源,使其他小鼠的生存機會提高約10%。然而,人類通常一次只生一胎,早期胚胎的死亡使母體能夠快速再次繁殖,其間母體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卵子已經受精了。
初步研究數據顯示,像奶牛這樣一次只生一胎的哺乳動物,其胚胎因為染色體錯誤造成的死亡率特別高,而像老鼠、豬這些一窩多胎的哺乳動物的胚胎死亡率較低。
Hurst的研究還表明,一種叫做Bub1的蛋白質的水平低下可能會導致人類和小鼠染色體丟失或增加。
“隨著母體年齡的增長和胚胎染色體問題發生率的上升,Bub1的水平會下降。識別這些蛋白并提高其在年長母體中的水平可以恢復生育能力。”Hurst說,“希望這些見解能夠幫助那些懷孕困難或反復流產的女性。”(原標題:人類生孩子怎么這么難?可能是“自私”染色體在作祟)
相關熱詞搜索:人類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
頻道總排行
頻道本月排行
- 250埃及發現“死神鯨”化石——4千3百萬年前水陸兩棲的鯨魚祖先
- 215迅猛龍等雙足行走掠食性恐龍奔跑時可以達到每小時45公里...
- 162科學家新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滄龍 有鯊魚一樣鋒利的切牙
- 130熱河生物群帆翼龍科一新屬種——坎波斯凌源翼龍 或以捕...
- 120保加利亞發現最后一只歐洲大熊貓 600萬年前在森林濕地中...
- 117霸王龍用小眼睛換來更大咬力
- 112《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 107霸王龍的小短手好朋友名單再添一員:巨米拉西斯龍
- 107最后一只歐洲大熊貓600萬年前生活在保加利亞的森林濕地中
- 104最有力證據證明地球大陸是由巨大隕石撞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