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研速遞 > 正文

龍骨出河州,新名贈故人——記臨夏盆地化石哺乳類兩新種
2022-08-04 11:26:58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甘肅省臨夏盆地新近紀地層連續,脊椎動物化石豐富,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經現世便注定在中國新生代地層學和古脊椎動物學研究中占據一席之地。歷時近一個甲子前
(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甘肅省臨夏盆地新近紀地層連續,脊椎動物化石豐富,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經現世便注定在中國新生代地層學和古脊椎動物學研究中占據一席之地。歷時近一個甲子前赴后繼的研究,中科院古脊椎所新近紀課題組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員在邱占祥院士和鄧濤研究員的帶領下,已經在臨夏盆地初步建立起以哺乳動物化石組合為標準的地層年代框架。近日,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和 Historical Biology 相繼發表了課題組成員江左其杲博士和李錄博士關于臨夏盆地哺乳動物研究的最新成果。論文分別描述命名了產自早更新世龍擔動物群的何氏猞猁(Lynx hei)與產自中中新世尕李家動物組合的善勤近鼩(Plesiosorex shanqini)。 
 
猞猁屬(Lynx)是全北界分布的一類中型貓科動物,以耳朵末端有一撮毛,修長的四肢和較短的尾巴而著名。何氏猞猁個體不僅小于臨夏盆地常見的伊西鐸猞猁(Lynx issiodorensis),甚至小于現生短尾貓(Lynx rufus)。研究發現何氏猞猁與現生短尾貓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接近后者的祖先類群,并支持短尾貓類起源于東亞地區。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猞猁屬在更新世時期兩次自歐亞大陸遷徙至北美洲,在此過程中形態產生較大差異,以適應不同的生態位。 
 
 
何氏猞猁標本 (江左其杲供圖)
 
近鼩屬(Plesiosorex)是一類分布非常廣泛,但數量相當稀少的食蟲動物。雖然近年來在包括哈薩克斯坦和日本在內的亞洲不同地區也有所報道,但此前從未在中國發現。研究認為善勤近鼩兼具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近鼩的形態特征,并支持近鼩屬起源自歐亞大陸,于早中新世擴散至北美洲。善勤近鼩在臨夏盆地的出現表明中中新世早期,這里較現在更加溫暖濕潤。對于這類更適應溫暖濕潤氣候環境的小哺乳動物而言,亞洲東部沿海地區是它們自歐亞大陸遷徙至北美洲的“前進營地”,也是自北美洲進入歐亞大陸的“新手村”。 
 
 
善勤近鼩標本(李錄供圖)
 
何氏猞猁和善勤近鼩的種名分別獻給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前任館長何文和前任副館長陳善勤。何文館長負責博物館的建設、管理和運行,陳善勤副館長則更精于化石的修復、整理和裝架,兩人珠聯璧合,為臨夏盆地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保護與研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正是得益于兩位館長在任期間的大力支持,古脊椎所與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十余年親密無間的合作使得臨夏盆地古脊椎動物化石蜚聲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碩果累累。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善勤(引自新華網)
 
研究分別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和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93/biolinnean/blac054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8912963.2022.2102912?journalCode=ghbi20

相關熱詞搜索:臨夏盆地 化石 哺乳動物

上一篇:最后一只歐洲大熊貓600萬年前生活在保加利亞的森林濕地中
下一篇:基因組揭示6000萬年來企鵝進化到極冷和海洋環境的過程

分享到: 收藏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最新6_免费视频网站你懂得_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在线观看_亚洲欧洲无码一区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