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非洲野生狒狒的研究凸顯用其它靈長類動物作為人類演化活體模型的價值
2022-08-05 09:54:19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對非洲野生狒狒的研究凸顯用其它靈長類動物作為人類演化活體模型的價值(Credit: Arielle Fogel, Duke University)(化石網整理)據EurekAlert!:一項基于非洲的新研究揭示了隱藏的野生狒狒中不利種間雜交繁殖

對非洲野生狒狒的研究凸顯用其它靈長類動物作為人類演化活體模型的價值(Credit: Arielle Fogel, Duke University)
(化石網整理)據EurekAlert!:一項基于非洲的新研究揭示了隱藏的野生狒狒中不利種間雜交繁殖的選擇,其方式與對原始人類的描述極為相似。這些基于耦合的基因組和長期現場數據的研究結果凸顯了用其它現有靈長類動物作為理解人類演化模型所起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對于那些僅在我們的譜系中不可能進行研究的現象;蚧旌媳粡V泛認為是靈長類演化的核心。
眾所周知,現代人類的祖先與尼安德特人和其他現已滅絕的人屬近親世系發生混雜,從而留下了塑造當今人類變異及我們目前有關人類起源概念的基因遺產。盡管之前的研究表明,對雜交個體的選擇會對人族雜交產生不利影響,但對這樣的假設進行檢驗仍然很困難。然而,在我們的許多靈長類近親中都觀察到雜交現象,表明其他現有的靈長動物可為理解我們自身譜系中的基因混合現象提供背景脈絡。
為了研究野生靈長動物中的基因混合現象,Tauras Vilgalys對肯尼亞安博塞利(Amboseli)地區的黃狒狒和阿努比斯狒狒(它們是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兩種常見的靈長類模型)之間的雜交進行了研究。Vilgalys等人將50年來對種群動態和種群統計學的實地觀察數據與大約9個世代的雜交狒狒的基因組數據相結合。雖然野外的行為和生活史數據表明,雜交狒狒沒有明顯的健康代價,但基因組分析揭示了不利基因混合選擇的對比證據,后者與原始人類中的結果一致。
這些發現或可幫助解釋靈長類物種在面對頻繁的物種間基因流動時如何維持物種分化。然而,Vilgalys等人指出,不利混血雜交的選擇模式仍不清楚,這是未來研究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
頻道總排行
頻道本月排行
- 195埃及發現“死神鯨”化石——4千3百萬年前水陸兩棲的鯨魚祖先
- 135迅猛龍等雙足行走掠食性恐龍奔跑時可以達到每小時45公里...
- 123科學家新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滄龍 有鯊魚一樣鋒利的切牙
- 114保加利亞發現最后一只歐洲大熊貓 600萬年前在森林濕地中...
- 99最后一只歐洲大熊貓600萬年前生活在保加利亞的森林濕地中
- 98人類大腦16萬年來在大小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 94研究發現過去16萬年里人類顱骨物理變化可能是由飲食和生...
- 93英國萊斯特郡查恩伍德森林出土已知最古老動物捕食者:5....
- 89霸王龍的小短手好朋友名單再添一員:巨米拉西斯龍
- 89《考古與人類學科學》:研究發現史前人類利用鳥類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