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新知:生命進化的基礎,地殼的進化
2014-01-10 20:17:48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計算機模擬地幔對流過程
(化石網/歆塬 編譯)開始于40億前年的太古宙,其地幔溫度比現今要高得多。最新的模型計算研究表明,形成于那種環境下的太古宙地殼密度非常大,因此大部分又重新循環進入了地幔中。這是來自美因茨約翰尼斯古騰堡大學的研究者所得出的結論。計算表明,初始的高密度地殼通常垂直向下運動,而現今的板塊構造則主要是側向運移,伴隨著洋殼在俯沖帶的消減。這項研究增進了我們對地球結構演化的認識。
由于地幔溫度在太古宙非常高,地球的初始地殼一定非常厚,而且富含鎂,但這種初始地殼現今保存很少,基本都回到了地幔中。而且,現今仍保存有太古宙地殼的地區,如蘇格蘭西北部、格陵蘭等,都是由英云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TTG)雜巖體組成,它更多的是含水、低鎂的玄巖質來源,它們并非高鎂原始地殼。TTG雜巖體是現存地球最古老的地殼巖石,它們在克拉通中普遍存在,是現今大陸的最古老、最穩定的陸核。
在熱力學計算的幫助下,Tim Johnson博士和他來自馬里蘭、南加州及耶魯大學的同事建立了太古宙厚達45千米的高鎂地殼的礦物序列。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一過程的物理學內容,來自美因茨大學的Boris Kaus教授開發了新的電腦模型,并參考了Johnson的計算結果,最終模擬得出上述結論的。
模擬結果顯示,當溫度達到1500~1550攝氏度的時候,高鎂地殼就開始變得不穩定,便進入了一個被稱為“離層”的過程。高密度地殼墜入地幔中,引起軟流圈物質的回涌,形成新的地殼,這種過程持續進行,再加之原始巖漿的分餾作用,就產生了含水、低鎂的玄武巖漿,為TTG雜巖體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而那些高密度的原始地殼,現在仍停留在地幔中。(化石網/歆塬 編譯)
注意:轉載請注明來源:化石網/歆塬 編譯,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篇:大滅絕事件如何影響恐龍進化
下一篇:內蒙古二連盆地發現壯鼠類化石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