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脊椎動物志》鳥類分冊正式出版
2022-07-04 12:28:57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中國古脊椎動物志》鳥類分冊正式出版(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本冊志書是對2018 年7 月之前在中國發現并已發表的鳥類化石材料的系統厘定和總結,內容包括鳥類導言、中生代鳥類和



《中國古脊椎動物志》鳥類分冊正式出版
(化石網整理)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本冊志書是對2018 年7 月之前在中國發現并已發表的鳥類化石材料的系統厘定和總結,內容包括鳥類導言、中生代鳥類和新生代鳥類系統記述。導言包括鳥類的定義、系統發育及分類,鳥類骨骼特征及鳥類化石在中國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國鳥類化石的研究歷史等。系統記述將中生代鳥類和新生代鳥類作為兩個獨立的部分進行了介紹。中生代鳥類部分對近期有關中生代鳥類,特別是一些高階分類單元的分支系統學研究的成果做了介紹;記述了包括熱河鳥目、會鳥目、孔子鳥目、反鳥類和今鳥型類的83屬92 種。新生代鳥類部分記述28 屬32 種。共計111 屬124 種。每個模式種均附有圖片,對一些存有爭議的高階分類單元進行了概要評述。志書還提供了較完整的最新參考文獻。
本書是我國凡涉及地學、生物學、考古學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博物館有關科研人員及業余古生物愛好者的基礎參考書,也可為科普創作提供必要的基礎參考資料。
《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系列圖書為國家出版基金出版項目重點圖書,編委會將其編寫宗旨確定為:“本志應是一套能夠代表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當前研究水平的中文基礎性叢書。本志力求全面收集中國已發表的古脊椎動物化石資料,以骨骼形態性狀為主要依據,吸收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成果,嘗試運用分支系統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和闡述古脊椎動物演化歷史、改造林奈分類體系,使之與演化歷史更為吻合;著重對屬、種進行較全面、準確的文字介紹,并盡可能附以清晰的模式標本圖照,但不創建新的分類單元。本志主要讀者對象是中國地學、生物學工作者及愛好者,高校師生,自然博物館類機構的工作人員和科普工作者。”
20世紀中期鳥類起源曾一度成為最大的科學熱點之一。這導致在《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籌措的初期曾考慮把鳥類化石作為志書中單獨的一卷出版,后來在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才決定把它和兩棲類、爬行類合在一起,作為第二卷最后一冊(第九冊),由周忠和和張福成分別擔任主編和副主編。在志書的第二期項目(2013–2018)中正式列入出版計劃。由于張福成工作調動(至臨沂大學),最終確定由周忠和、王敏、李志恒三位同志共同撰寫,實際工作始于2018 年7 月。
本冊志書與志書其他各冊最大的不同是沒有嚴格地按照系統演化的順序進行記述,而是將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鳥類化石分為獨立的部分。這樣做的最主要的理由是中生代鳥類化石在分類上的獨特性和不確定性。中生代的鳥類絕大多數屬于早白堊世的干群,與起源于晚白堊世的冠群,在演化上的關系較遠,而在種屬上又可以截然分開。無法完全套用傳統的林奈分類法,而不得不更多地利用基于分支系統學所創建出來的一些命名建議。例如現在獲得大多數學者認可的中生代鳥類單系類群中基于結點或支干的名字,如尾綜骨類、鳥胸類、反鳥類等,它們都是代表了“中生代鳥類系統樹”中不同等級的單系類群(clade)的名稱。而在這些類之下,才包含了目、科、屬等傳統分類系統常用的分級單元,例如孔子鳥目、熱河鳥目等(詳細定義見導言部分)。這樣的分類名稱系統兼顧了科學性與實用性這兩個方面的考慮。當然,其中還有一些單屬、單種的中生代鳥類很難歸入到現有目一級別的分類系統當中,則僅僅歸在某些大類之下,例如很多反鳥類中的目、科未定種等。
新生代鳥類,由于所有類型都包括在鳥類冠群(Neornithines)之中,越來越多的形態和分子生物學證據都支持現代鳥類最早分化發生在白堊紀晚期,有兩大姐妹群分支,即古顎類和新顎類,而新顎類又分化出雞雁類和其他所有鳥類(統稱為新鳥類)。在這兩個大類之下,傳統的目、科、屬等分類單元均可被采用。古近紀的化石多歸入到目一級的分類中,獨立成化石科、屬級的分類單元;古近紀、新近紀之交則是很多冠群鳥類科一級分類單元的起源時間,而新近紀的一些化石則大都歸入到了現代鳥類科一級的分類單元中。當然個別的化石屬種也很難歸入到現代鳥類目一級的分類單元,則被列入到了目、科未定種。
基于系統樹的高階元的現代鳥類名稱在新生代鳥類這一部分中并沒有被廣泛采用,主要是源于對今鳥類早期演化歷史的認識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盡管近年來全基因組序列大量地獲取,但在分子演化模型的選取、覆蓋鳥類種屬上、不同統計方法的應用上的不同仍得到不一致的結論,而這些分析結果反過來對高階元的名稱的含義有很大的影響。在整理鳥類系統記述時, 我們發現部分屬、種名稱在創建時僅使用了音譯(transliteration)拉丁化,由于漢語系同音異義語系,許多名稱的真正含義不易從字面上得知,因此,我們在屬名詞源(etymology)中根據有關條款對名稱含義進行了補充說明。對于命名中一些拉丁化中出現的問題,如異源復合名稱(nomen hybridium)(如希、拉混用),連接元音的不當選擇,以及其他一些詞義和文法方面的問題,考慮到這些原始名稱已廣泛見于文獻,且不存在重復現象,為了避免混淆,本書仍沿用原始文獻發表時的名稱,不作修正。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