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漢中天坑首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
2022-08-05 09:25:04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陜西漢中天坑首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化石網整理)據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漢中天坑群是目前發現的全球最大的天坑群遺跡,總數54個,占全球天坑群總數的四分之一,不僅在數量上雄踞世界第一,且其典型性、原始性

陜西漢中天坑首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
(化石網整理)據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漢中天坑群是目前發現的全球最大的天坑群遺跡,總數54個,占全球天坑群總數的四分之一,不僅在數量上雄踞世界第一,且其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考探險、觀光旅游等多種價值,達到世界級地質遺跡標準,填補了熔巖地質研究的空白,也增加了更多生物研究的原始樣本。 該天坑群是首次在北緯32度至33度范圍內被發現的全球緯度最高的天坑群。
在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這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漢中天坑群被發現以來,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探險家到這里科考探秘。
此次聯合科考收獲頗豐:新發現疑似天坑、漏斗、豎井等地質遺跡25處;擬申報地質文化村候選地1處;新獲得測定天坑洞穴形成年齡的10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齡樣品;新發現穗花杉、臺灣劍蕨等56個陜西維管植物新記錄種;首次在留壩縣發現了3處礦泉水水源地;初步發現古生物化石產地14處;首次提出漢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萬年前開始出現,距今151萬年至102萬年前發育成熟,與其關聯的天坑約在68萬年前開始孕育,在18.9萬年至12.6萬年前形成天坑……
本次新發現的25處疑似天坑、漏斗、豎井等地質遺跡,包括留壩縣4處、略陽縣5處、南鄭區5處、寧強縣5處、鎮巴縣6處?瓶既藛T對7處疑似天坑等地質遺跡進行了野外驗證,其中3處確定為疑似天坑:一是冷壩疑似天坑,位于寧強縣與南鄭區交界位置;二是東溝疑似天坑,位于南鄭區黎坪鎮境內;三是上倉埡疑似天坑(漏斗),位于鎮巴縣三元鎮境內。
相關報道:漢中天坑群又有新發現
(化石網整理)據陜西日報(記者 李衛 通訊員 楊寬 曹彥強):
■ 新發現疑似天坑、漏斗、豎井等地質遺跡25處
■ 擬申報地質文化村候選地1處
■ 首次提出漢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萬年前開始出現,距今151萬年至102萬年前發育成熟
隨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漢中市政府聯合舉辦的漢中天坑群第七次國際聯合科考野外集中科考活動的結束,被譽為“21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漢中天坑群近日又有了許多新發現。
新發現疑似天坑等地質遺跡25處
漢中天坑群是目前發現的全球最大的天坑群遺跡,總數54個,占全球天坑群總數的四分之一,不僅在數量上雄踞世界第一,且其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考探險、觀光旅游等多種價值,達到世界級地質遺跡標準,填補了熔巖地質研究的空白,也增加了更多生物研究的原始樣本。
該天坑群是首次在北緯32度至33度范圍內被發現的全球緯度最高的天坑群。在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首次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這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漢中天坑群被發現以來,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探險家到這里科考探秘。此次聯合科考收獲頗豐:新發現疑似天坑、漏斗、豎井等地質遺跡25處;擬申報地質文化村候選地1處;新獲得測定天坑洞穴形成年齡的10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齡樣品;新發現穗花杉、臺灣劍蕨等56個陜西維管植物新記錄種;首次在留壩縣發現了3處礦泉水水源地;初步發現古生物化石產地14處;首次提出漢中天坑群代表性洞穴在242萬年前開始出現,距今151萬年至102萬年前發育成熟,與其關聯的天坑約在68萬年前開始孕育,在18.9萬年至12.6萬年前形成天坑……
本次新發現的25處疑似天坑、漏斗、豎井等地質遺跡,包括留壩縣4處、略陽縣5處、南鄭區5處、寧強縣5處、鎮巴縣6處?瓶既藛T對7處疑似天坑等地質遺跡進行了野外驗證,其中3處確定為疑似天坑:一是冷壩疑似天坑,位于寧強縣與南鄭區交界位置;二是東溝疑似天坑,位于南鄭區黎坪鎮境內;三是上倉埡疑似天坑(漏斗),位于鎮巴縣三元鎮境內。
可打造國家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
此次聯合科考團隊分別走進鎮巴縣、留壩縣、寧強縣、南鄭區等地,實地考察了漢中天坑群的地質、地下水、生物等多個方面。
漢中天坑群給科考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認為,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跡保存完好,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可為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典型樣本,是世界天坑地質遺跡研究的自然博物館和天然實驗室。同時,漢中天坑有塌陷型和沖蝕型天坑,巖溶地貌類型發育齊全,建議漢中利用天坑建設國家公園。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中立認為,天坑群本身既是資源又是財富,漢中毗鄰四川、甘肅,是陜甘川的三角地帶,礦產資源豐富。湯中立建議,可利用喀斯特地貌資源,把漢中打造成為有看點的令人向往之地。
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漢中天坑群規模宏大、類型齊全、構造位置獨特,極具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是我國三大天坑洞穴系統之一,是世界巖溶地貌博物館,具備國家公園資源稟賦。
近年來,漢中市在各方支持下,完成了漢中天坑群遺跡地質資源調查,先后組織開展了7次國際聯合科考活動,成立了天坑群地質遺跡保護利用工作機構、出臺了管理保護辦法,啟動了創建漢中天坑群省級地質公園工作,并將其列入全市重大前期項目,為推動天坑群保護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次科考團隊認為,漢中天坑資源富集,可以打造國家公園或可和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地區三期或四期擴充地合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也就是說,漢中天坑群未來可能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地。
依托天坑資源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寧強縣禪家巖天坑保持了完好的自然狀態,屬于漢中天坑群中未受到人為干擾破壞的地質遺跡,集天坑、地河、險灘、洞穴、峽谷、鐘乳石等于一體,極具科研與旅游開發價值。
留壩縣的紫柏山巖溶地貌十分突出,山頂之上數百個深淺不一、如盆如鍋的凹形坑環環相連,深度不一,當地人稱之為“坦”。“坦”中少喬木,奇花異草卻不少,最中央大多都有垂直向下的“無底洞”,洞內有發育中的石鐘乳、石筍,還有盛夏時節都不會融化的冰瀑奇觀。
可喜的是,科考人員在南鄭區龍頭山上還發現了陜西多年未見的綠花百合。
科考團隊普遍認為,漢中天坑規模宏大,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對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和利用。
下一步,漢中市將錨定“綠色循環·漢中古韻”定位,樹立“先保護、后開發,重保護、緩開發”的理念,充分運用漢中天坑群第七次國際聯合科考成果,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天坑、地縫、峰叢、溶洞、峽谷等地質資源的生態價值、科考價值、教育價值、旅游價值等進行科學評估,嚴格資源保護,合理確定“近、中、遠”三個層次開發內容,全力以赴把這一十分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保護好。同時,漢中市將依托天坑資源,加強宣傳營銷,打造天坑品牌,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保護和旅游開發有機結合,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推動文化、旅游、養生、養老等業態發展,打造地方經濟新引擎。
上一篇:云陽縣委第七巡察組巡察普安恐龍化石管委會黨支部工作動員會議召開
下一篇:第一個被發現的“中國人”:周口店百年前后的謎和底
分享到:
收藏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
頻道總排行
頻道本月排行
- 582肥西縣上派鎮:“恐龍進化史小課堂”開課啦
- 443湖北巴東八斗坪村發現東方劍齒象臼齒及象牙化石
- 421廣東河源今天實起施新條例:私人收藏恐龍蛋也是違法
- 166遼寧朝陽被譽為“地球上第一只鳥飛起和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
- 146“中華恐龍之鄉”廣東河源的底氣:腳下遍地是恐龍蛋 還...
- 1451997年發現“漢陽人”頭骨化石:湖北武漢地區人類活動可...
- 132“巖芯”里發現十多種貝殼和螺化石 證廣東三水6000年前...
- 114護了生態 富了口袋 講述人: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化石保護...
- 113人類文明的第一把圣火在這里燃起!西侯度發現180萬年前人...
- 106烏拉特中旗溫更鎮溫明煤礦下侏羅統地層中發現銀杏和枝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