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0萬年前的“小可愛”上春晚啦
2023-01-20 16:55:58 來源:中國科技報 評論:0 點擊:

它們取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科學家所發現的“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態復原形象,有著距今約6200萬年“兔祖先”的典型特征,更是暗示著過去300年兔形類研究中一個經典科學問題的重要線索。生活中,我們無論何時見到兔子,它們總是一副忙碌的樣子,它們時時刻刻都在不停地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兔子的門齒會不斷地生長,如果不能充分磨牙,門齒就會快速向外生長,過長的門齒會讓兔唇無法閉合,不能正常進食,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
安徽模鼠兔化石復原圖
(擬石科技制作)
對兔子而言,它們是用生命在磨牙。而對科學家來說,這對門齒也相當重要,這是兔類與其他哺乳動物得以區分的標志性特征。
不過,在哺乳動物中,擁有終生生長的大門齒,除了兔子還有老鼠,所以,兔和鼠一直被認為有密切的關系。早在1735年,現代分類學創始人、博物學家林奈就把兔和鼠一起列入了嚙型動物。
直到200年后,有科學家開始指出兔和鼠大門齒形態的差別,而且兔形類上頜的大門齒之后還藏著一對小門齒,明顯要比嚙齒類復雜。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尋找出二者之間更多的差異,轉而提出兔和鼠之間是沒有親緣關系的。
這場爭論整整持續了近100年,它也引出了兔形類研究史上一個經典的科學問題:在生命演化史上,兔子到底處于哺乳動物這棵大家族之樹的什么位置?
“尋根問祖”是古生物學家的看家本領,想要知道兔形類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它和嚙齒類有沒有親緣關系,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化石中找線索。
為了破解這個百年難題,古生物學前輩訪遍了全球許多化石地層。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科院組織開展了大規模華南“紅層”考察,在古新世地層中發現了亞洲特有的哺乳動物群,這也給探討嚙齒類和兔形類起源問題提供了契機。
20世紀70年代,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隊在安徽潛山的同一層位(時代為早古新世,距今約6200萬年前)發現了幾件重要的頭骨化石,上面就保存著大門齒。經過我國古哺乳動物學家、古脊椎所研究員李傳夔先生的研究,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
圖片源自《化石》雜志
見到模鼠兔標本的第一時間,“火眼金睛”的李先生就曾風趣地自言自語道:“兔子嗎?兔子媽?”后來經過詳細的形態學研究,李先生發現安徽模鼠兔的特征與兔子十分相似,提出它是兔形類的祖先類型。
而東方曉鼠可能已經具有嚙齒類特有的“嚙”的功能,接近嚙齒類的祖先類型。
更關鍵的是,研究還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兔和鼠的祖先類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爭論已久的兔形類和嚙齒類的起源,共同在安徽潛山找到了它們各自的“根”。有人戲言,這真正顯示了“鼠兔一家親”:連最古老的化石都保存在一起。
1980年,李先生把有關模鼠兔和曉鼠的研究帶到了美國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舉辦的“嚙齒類起源國際學術會議”上,當時他就提出了“鼠兔同源”的觀點,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在20世紀之前,古生物學家主要從化石的形態學特征判讀生物類群的親緣關系,到了分子生物學快速發展后,證據就變得越來越充分了。
2005年,Asher等人在《科學》雜志上發文,把化石與現生兔形類的形態學特征數據與分子生物學數據結合一起分析發現,在新生代早期,兔形類的祖先類型正是與嚙齒類一起從其他有胎盤類動物中分化出來的。而這項研究也得到了2013年大數據矩陣分析結果的支持,兔形類與嚙齒類的祖先類群直到新生代之初才姐妹分離,各自走上了獨立演化的道路。
至此,“鼠兔同源”得以蓋棺定論,兔子起源之爭終于劃上了句號。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2021年度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十大進展發布
下一篇:最后一頁

評論排行
- ·唐永剛:一名純粹的化石獵人(4)
- ·發現17萬年前“丁村人”打制石器加工廠...(3)
- ·5000多年前的中國人養什么貓?(3)
- ·譴責《琥珀鑒定與評估》一書的侵權盜圖行為(2)
- ·中國南方發現稀有化石:7000萬年前竊蛋...(2)
- ·隨著智人的演化 非洲東部的環境與技術...(1)
-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院士:用一...(1)
- ·西藏三疊系孢粉學研究新進展(1)
- ·60集大型視頻課程《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出版(1)
- ·摩洛哥三葉蟲是怎么制作出來的(1)
- ·科普特展《美麗奇妙的雨花石》將于6月9...(1)
- ·沖積扇(1)
- ·白云石(dolomite)(1)
- ·地球構造(1)
- ·隴原大地上六千萬年前的主宰——恐龍(1)
- ·確認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1)
- ·由“古羅馬斗獸場的結果是獅子比老虎厲...(1)
- ·《聽化石的故事》后記——化石的故事也精彩(1)
-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回展登陸廣...(1)
- ·惠農“化石溝”真的有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