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內資訊 > 正文

“巖芯”里發現十多種貝殼和螺化石 證廣東三水6000年前能看海
2016-09-16 11:01:41   來源:化石網   評論:0 點擊:

工地里的巖芯。 話你知: 什么是巖芯? 巖芯是根據地質工作或工程的需要,使用巖芯環狀鉆頭及其他取芯工具,從孔內取出的圓柱狀巖石樣品,是研究和了解地下地質和礦產情況的重要實物材料,個別巖芯中會帶有古


工地里的“巖芯”。 話你知: 什么是巖芯? 巖芯是根據地質工作或工程的需要,使用巖芯環狀鉆頭及其他取芯工具,從孔內取出的圓柱狀巖石樣品,是研究和了解地下地質和礦產情況的重要實物材料,個別巖芯中會帶有古生物化石。



巖芯經雨水沖刷后露出“小貝殼”。



在老沙島發現的牡蠣殼和藤壺。

(化石網報道)據廣州日報(黃健源):近日,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發現,在北江大堤邊的一處工地里,地質鉆探的“巖芯”,經雨水沖刷之后露出了大量的“小貝殼”一樣的物體。無獨有偶,趙燦輝還在不遠處的北江老沙島邊的石頭里,發現了牡蠣和藤壺。“這是海陸交匯地區最常見的一個環境標志。”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研究認為,這些貝殼類距今約6000年。“化石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說明海水曾入侵到三水西南地區。”張顯球認為,這些化石是6000年前古海岸線的又一證據。

發現:海生生物化石出現在三水

發現1:工地巖芯藏著“小貝殼”

趙燦輝告訴記者,近日他經過三水西南北江大堤邊的一處工地,發現地質鉆探的巖芯經雨水沖刷后,露出了大量“小貝殼”一樣的物體。

據了解,這些巖芯從地下七八米的地方鉆探取出,用來確定工地施工的地質條件。記者看到,這些“小貝殼”有的像是河蜆,有的像是田螺,但個頭都比較小,最大的直徑也不足一厘米,小的僅一兩毫米。

發現2:江邊巖層里“長”著牡蠣

同時,趙燦輝還在不遠處北江老沙島的江邊,發現了不少牡蠣殼等物體。和在工地巖芯的小貝殼不同,這些牡蠣殼個頭較大,直徑有七八厘米,個別達到十厘米。趙燦輝說,這些牡蠣殼和江邊的石頭“長”在一起,不像人為傾倒。“牡蠣生活在海邊,為什么會出現在三水?”趙燦輝前去請教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

專家:貝殼直徑最大只有兩三毫米

記者看到,經張顯球整理后的化石,最大的貝殼直徑確實不足一厘米,還有一些微體化石,細小如粉末。經過連日研究,張顯球告訴記者,據初步研究,這些巖芯里的化石主要包括腹足類、雙殼類、介形蟲、有孔蟲四大類。其中,腹足類至少有八九個屬,包括小旋螺、長土蝸、雕飾擬沼螺、散頭狹口螺、帆螺、類似銀足螺等。雙殼類有兩類,一類是籃蜆,另一類未定。此外,這些化石還包括至少六種介形蟲微體化石,以及有孔蟲化石。

意義:可作6000年前古海岸線新證據

“這些化石在當地是新發現。”張顯球說,這些化石在三水農科所東邊的工地發現,他還專門到發現地點進行考察。“有孔蟲等化石屬于海相化石,與海水關系密切,有海水的地方才有它。”張顯球說,這些化石距今約6000年,當時屬于高海面時期,說明海水曾入侵到三水西南地區。“化石對研究當時的環境很重要,這些化石可以作為當時古海岸線的新證據。”張顯球說。

對于在老沙島發現的牡蠣等大件貝殼,張顯球說,這些貝殼分為牡蠣和藤壺兩種,距今時間也是約6000年,是生活在海水高潮面和低潮面之間的典型生物,這兩處發現的化石都說明了當時三水西南一帶是半咸水環境,屬于咸淡水交替地區。

延伸:三水盆地與古生物化石

此次發現貝殼類化石的地方正是盛產古生物化石的三水盆地。近年來,三水盆地陸續發現大量魚類、蛙類、龜鱉類、鱷類、蜥蜴類、恐龍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化石,以及腹足類、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化石,還有藻類等微體化石和植物化石,共20多個門類。在此之前,本報已多次報道三水盆地發現古生物化石的消息。

據了解,三水盆地不僅指現在的三水地區,它位于珠三角西北部,北至清遠,南至南海九江,西至高要廣利,東至廣州黃埔港,范圍約3300平方公里。三水盆地形成于1.3億年至4000萬年前,最早是一片廣域的河流,經過劇烈的地質運動,沉積演化為盆地。

早在1868年,德國人李;舴腋叭A考察,首次在三水河口北江邊采獲植物化石。此后,國內外地質學家紛紛踏足三水,地學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有關三水盆地的內容頻現國內外地學著作,也吸引了眾多學者前來參觀考察。地質與古生物專家指出,三水盆地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保護化石,化石挖掘、收集都應積極與有資質的研究所合作,并邀請專業人士進行鑒別、分類研究。

相關熱詞搜索:化石

上一篇:“第三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重慶自然博物館隆重舉行
下一篇:“古生物與古環境實驗技術與研究應用學術交流會”在南京舉行

分享到: 收藏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最新6_免费视频网站你懂得_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在线观看_亚洲欧洲无码一区2区